分類
促進兒童健康、愉快及均衡的發展

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,但排便仍然很辛苦,怎麼辦

撰文: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(英國)營養師吳珮瑜

 

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。當此問題出現時,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,而效果就因人而異,當中要留意甚麼呢?

 

何謂適量纖維?

 

很多人都知道,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、堅果、豆類、水果(如西梅、無花果、奇異果、香蕉、蘋果、梨等)及瓜菜(如茄子、燈籠椒、金針菜、莧菜、西蘭花、椰菜、芥菜、菠菜、芥蘭、雪耳、菇類等)都可刺激腸道蠕動。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,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,刺激便意。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,可改善便秘。值得注意的是,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,要循序漸進,每隔數天慢慢增加,否則身體未能適應,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。

 

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,是他的年齡加 5 克。例如:一位 4 歲的兒童,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+5=9 克左右。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,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.5 份蔬菜類(1 份 = 1/2 碗熟菜)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(1 份 = 1 個中型水果,如橙或蘋果)。

 

水分真的足夠嗎?

經常有父母聲稱,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,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。細問下,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,水分實在不足夠。家長要知道,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,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,才可漲大變軟,刺激腸道蠕動。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,反而會使大便乾硬,更難排便。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 4 至 5  杯流質飲料,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,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。若天氣炎熱或乾燥、出汗多、運動量多、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。

 

此外,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,幫助排便,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。

食物纖維含量表(資料來源:衛生署)

食物

膳食纖維含量 (克)

五 穀 類

 

白 飯 1 碗

0.8

糙 米 飯 1 碗

4.5

全 麥 麵 包 1 片

3.4

燕 麥 片 (乾) 1/3 碗

2.7

 

 

水 果 / 果 乾 類

 

蘋 果 , 連 皮 , 1 個 ( 中 型 )

4.4

橙 1 個 ( 中 型 )

3.1

香 蕉 ( 1隻 )

3.1

西 梅 乾 , 去 核,3 粒

2.0

提 子 乾 , 去 籽 , 小 盒

1.5

杏 脯 乾 , 去 核 , 5個

2.6

 

 

蔬 菜 類

 

西 蘭 花 , 熟 , 1/2 碗

2.6

芥 蘭 , 熟 , 1/2 碗

1.3

生 菜 , 生 , 1 碗

0.9

番 茄 , 生,1 個 ( 中 型 )

1.5

粟 米 粒 , 熟 , 1/2 碗

2.0

青 豆 , 熟 , 1/2 碗

4.4

番 薯 , 熟 , 去 皮 1 個 ( 中 型 )

3.8

 

 

乾 豆 類

 

眉 豆 , 熟 , 1/2 碗

5.6

黃 豆 , 熟 , 1/2 碗

5.2

紅 豆 , 熟, 1/2 碗

8.4

綠 豆 , 熟 , 1/2 碗

7.7

1 碗 = 240 毫 升

 

註: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,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。

分類
促進兒童健康、愉快及均衡的發展

有機食物 有營養?

撰寫:註冊營養學家 ( 公共衛生 )  (英國)吳珮瑜 (Phoebe)

 

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,如水果、蔬菜、雞蛋等,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,大部分人都會回答:「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,又有營養。」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。

 

什麼是有機種植?

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、生物或機械方法,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。不採用化學肥料、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,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,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,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,例如: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,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,以防止作物受污染。

 

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

  •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
  •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,並應盡量多樣化,避免單一種植

 

養分的管理

  • 須適量施肥,以防養分過剩,亦避免污染環境
  •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,其來源、質素、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
  • 應透過休耕,讓土地恢復肥力
  •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、人類排泄物、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

 

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

  •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
  • 使用物理方法,包括人手、圍欄、光、聲頻、熱力等
  •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(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)的植物
  •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、殺菌劑、殺蟲劑及其他農藥

 

由此可見,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,但於營養價值而言,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,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。當然,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,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!

 

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
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
安全 較常用化學農藥、肥料 化學農葯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
營養 沒有大分別
健康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、低糖、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
分類
促進家校合作與溝通

除了成績好、進好學校,孩子還需要甚麼

撰文:Steps Education 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

 

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?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,便是培育孩子的「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」;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(Multiple Intelligence);從教育的角度來說,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,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、態度、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、待人處事、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。再簡單一點,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,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「瓣瓣掂」,成績好、朋友多、思想正面,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,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?

 

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

 

今天先介紹坊間常說的多元智能,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。「多元智能」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,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,分別是語言智能、數學邏輯智能、視覺空間智能、音樂智能、肢體運動智能、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。

談到「智能」,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。究竟智能是天生的,還是經後天培育呢?其實一個人的智能,天生佔一部分,後天也佔一部分,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,譬如說IQ100-120,哪麼無論您做甚麼,給他多少刺激,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,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。哪麼,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?當然要吧!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,還是發揮到120,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!

 

每項智能同樣重要

 

那該怎樣培育呢?做練習?上課?出外見識?做運動聽音樂?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。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,是要提醒大家,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,對孩子的學科,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,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,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。要是缺乏其中一項,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?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,千萬別只選學科班、語言班或認字班,我們應該停一停、想一想,除了成績以外,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?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?分析能力怎樣?個人內省能力怎樣?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,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,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?

 

記得筆者今天所講「多元智能」背後的意義,停一停、想一想,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!

分類
促進家校合作與溝通

勿因升小 殘害孩子心理

撰文: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

 

小一自行分配學位報名已告截止,家長「買定離手」只好聽天由命,現時至放榜期間的一段日子,於政府派位制度下唯一可做就是「呆等」。仍有小部分直資和私立學校接受報名,不甘心準備參與統一派位大抽獎的家長,可盡力一試直資和私立學校,而且坊間有不少網頁都有關於自資和私立的報名截止時間的列表。至於已報讀直資和私立學校的學生家長,尤其是大包圍的家長,現時全力籌劃密集式面試之餘,筆者亦不得不提醒家長要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為最優先考慮。

 

密集式面試殘害孩子心理

人類總是愛重複犯錯,每年 9 至 10 月面試高峰期剛過去,社會上都有不少有心人和關懷孩子心理健康的機構提醒,勿讓密集式面試殘害孩子的心理。以筆者記憶所及,最驚嚇的報紙標題是「難抵密集式升小一面試 5 歲女童抑鬱想跳樓」。小小5、6 歲人兒,仍不知道小學生活是怎樣的一回事,學校優劣是否名校,全因為家長的形容「這間是名校,但入了另一間就『大鑊』」等等,令孩子不明所以,於是產生沉重壓力。曾有精神科醫生或團體調查,不少孩子因此出現抑鬱及焦慮症病徵,兼有尋死念頭,需即時接受治療。

 

鬱悶在心有口難言

猶記得當日做記者的年代,筆者訪問資深校長、精神科醫生,部分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和慢熱,在最忙時,可能一天走幾場面試,與大批陌生校長和老師恭恭敬敬地玩遊戲,扮用心對答,事後家長又反覆追問「遊戲、對答」的內容,甚至無端端被罵或指導回答內容,一時間難免無法承受。

筆者自己成為家長後,更加緊記著該精神科醫生所言,家長不單要留意孩子的生活習慣轉變,例如忽然對平日愛好失去興趣,看電視、讀書和玩具,全部放在一邊等等不正常改變,更重要是家長應留意自己的改變,家長有否因為替孩子準備履歷表和緊張面試,而在家變身成為「Hulk」 般長期憤怒狀態,或者與孩子講故事、玩耍和放假戶外活動等等親子活動全部暫停。試問家長變升小一怪獸,孩子怎可能獨善其身呢?

家長尤其請緊記,孩子只有5 至6歲,仍未懂得表達心中的鬱悶及壓力,甚至不捨得向父母發脾氣,鬱在心裡口難開。即使不至於心理病,萬一親子關係破裂,也再難修復。親子之間的信任就像紙張,當你把它弄皺後,你永遠都不能再把它回復原狀。

本篇比較苦口婆心,筆者不知道顧及孩子升小的心理變化算不算是選校策略或貼士,只知道家長總會緊張孩子的前途,但請記得當孩子出生時,經常掛在口邊對孩子的期許是:「健康快樂成長,做個有用的人就足夠了」,但當小一前途問題的考慮來臨,你有忘記初衷嗎?

分類
促進家長身心健康

一個在 5 分鐘內令「怪獸家長」開竅的故事

撰文:資深升學專家、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

 

如果你問我,在數十年教學過程中,最令我難忘的是哪些片段,我會毫不猶豫的答是使人開竅的故事。為甚麼開竅的片段這樣吸引我呢?因為開竅是一種「高層次教育」,而筆者深愛教育,所以開竅的片段特別難忘。

 

下面是筆者使一位「怪獸家長」開竅的故事。為甚麼那家長變成怪獸呢?因為他「出盡法寶」令兒子得獎!而筆者只用 5 分鐘便把他「點醒」了!

 

那位「怪獸家長」是位專業人士,他對兒子要求甚高,年年都要兒子在學校取得全能獎 Best All round Student)。他的兒子在筆者任教的學校,已連續 2 年奪取該一級別的全能獎了,第 3 年他和兒子繼續努力,希望做個「帽子」戲法,連中 3 年!

 

學生和父親一早知道學校重視哪些項目,於是他就在那些重點項目全力出擊,怎料那年突生變故,學校把某些科目的分數分量加重,就這樣一改,那位學生變成只能屈居第二。學生和父親知道得不到第一後大怒,做爸爸的毫不客氣撥電話「聲討」修士校長。仁慈的修士校長連續被該家長「煩」了兩天,終於將「球」傳給筆者,他對我說:「彼得,這位家長每天和我傾談了半小時的電話,一定要我把他兒子升上第一,使我完全不能處理其他學校的工作。你快來幫忙,我把家長的電話號碼給你。」

婉轉相勸 明白要及早面對失敗

筆者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,立即致電給這位家長。筆者明白這位家長非常愛錫兒子的,因此一開始時筆者便這樣說:「T先生,我知道你很疼愛你的兒子,你的兒子在學業和課外活動方面亦做得非常好。」

 

那位家長和應:「沒錯!」

 

「你的兒子在中一、中二已經先後兩次取得全能獎,你想他在今年中三也取得這個獎,亦是人之常情,但……」在這裡,筆者停了停。「一個人不能永遠只有成功,沒有失敗的。既然早晚亦要面對失敗,T先生,你希望你的兒子早些面對失敗,還是晚一點才面對呢?」

 

那位家長亦是個「話頭醒尾」之人,立即說:「你是想我不再追究嗎?」

 

「不是,我只想你為兒子著想,讓他早些接受小型失敗。將來面對大型的失敗時,自然會懂得面對!」

 

家長想了想,應道:「我明白趙老師的意思,我不再追究,多謝你的解釋!」

 

筆者怎樣使該位家長開竅呢?答案是:我使他破除執著。他有甚麼執著?他執著於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 ─ 一個好的家長,必須盡一己所能幫兒子成功。筆者從他的角度,欣賞他的努力,但同時婉轉地告訴他,幫助兒子早些接受失敗,也可以是一個好家長。他是一位聰明人,聽到筆者的弦外之音,如不讓兒子早些接受挫折,遲些可能傷得更慘,因此,他頓然開竅,接受筆者的忠告。

分類
促進家長身心健康

重拾家長信心

撰文: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區家樑

 

2012 年,是香港中學會考文憑試的第一年。兩年前,對於中三學生們及家長如何面對選科及升學的問題,筆者已十分憂心。當年今日,有學生及家長選擇離場,升學外地。當然大部分的學生及家長都需要面對轉變,而我只能在有限的公開資料及分析中為他們引路。對於我和其中一位家長而言,這是一條信心之路。

 

這位家長曾在這兩年間不斷問關於新學制及考試的問題,其實他每次都上網更新最新的學制資料,並已成為專家了,仍不斷問老師及社工他對子女的支援及教導是否恰當。相處日久,筆者發現他其實是一位好爸爸,只是對兒子沒有信心,而且他對自己的管教能力亦失去信心。

 

因為他的信心建立在兒子的成績之上,行為之中,家居之內。筆者說的成績及行為,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是考試成績及兒子平日的溫習態度。那麼家居之內呢?由於這位好爸爸的工作時間長,每天都要晚上 9 時後才回家,正是晚飯的時間。在言談中,他常提及回家看到兒子故作輕鬆,追看電視劇的情況。結果,他對兒子的了解和教導就只有在家居之內了,並對兒子表達在學校學習及課後補習的情況就投了不信任票。

 

結果「你可不可以讓我看到你用功讀書呢?」就成為這位爸爸的口頭禪。雖然兒子心裡很想向父親解釋:「我每天由上課到深夜都努力做功課,難道連中場休息也不可以嗎?」但是,他口中卻回應道:「哦」,令這位父親的心中就只有無奈的憂慮。

 

「信心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,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進步了,分數高了,自然就有信心。但是,已成事實的事情又何需信心呢?我們生活中的信心,部分由親身經驗所轉化,但是真正的「信心」是事情未發生之前,對事情還有希望及良好的意願。不要小看一句「以你的能力,還可以發揮得更好」,在成績不如理想的時候,即使淡淡的一句說話,亦足以使孩子重拾自信,動力倍增。被別人信任是增強正面行為的元素之一,用正面的鼓勵字句表達你良好的意願,會為兒子帶來希望。在工作的還境中,你的上司及客戶對你工作的認同及信任,已足夠讓你回家有輕鬆的心情。而兒子等待爸爸的期盼是「想跟你安靜地吃一頓飯」,這是一個 16 歲的高中生哭著說的。

 

各位親愛的家長,你們是看顧子女成長的見證人,他們不是一出生就失敗的。在過去的十數寒暑中,你們使孩子成功地出生、長大及學習。他們努力地轉身、走路及上課,這是你們成功的印記,「以你們的能力,還可以發揮得更好」。請重拾對自己及他們的「信心」,不要放棄。

 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競爭會找上我?不要把孩子鍛練成考試機器

撰文: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

 

筆者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已有一段時間,發現坊間不少機構和父母的價值觀已經扭曲,受苦的卻是下一代。同時,筆者亦明白父母所承受的壓力,因為坊間的競爭也許太大了。

 

筆者的教育理念,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。小兒的興趣班絕對不少,也有參與公開的比賽,但全都是他自發參加的。我沒有強迫他學習,我做的只是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事物,從「玩」的角度去讓他感興趣。當然,不是每一件讓他接觸的事,他都會有興趣,但也不要緊,世上好玩的事頗多呢!

 

以學琴為例,有一次他走到家中附近一間琴行裡面試玩,從此就愛上了彈鋼琴,然後嚷著要學。可是筆者沒有立即讓他學,而是讓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,讓他肯定了再學。雖然他已經學了超過一年,但連一級也沒有考。因為筆者認為他的興趣不至於能應付考試的壓力,亦不想令他對音樂失去興趣。

 

以普通話朗誦比賽為例,在小兒唸K1時,老師挑選同學參加比賽,他回家後表示雖然也想參加,但老師沒有選中他。媽媽對他說:「如果你想參加,你要自己告訴老師呀!」K2時情況一樣,他回家後也有告訴我們,我們的回答也是一致的。到了K3時,老師又再挑選同學出賽,也是沒他的份兒(老師一般都不選父母都說廣東話的同學)。可是,這次他舉手了,還大大聲的說:「老師,我都會說普通話呢!」於是老師要他在班上說幾句,便成功入圍了。自此,他樂於參加比賽,拿到了獎牌他固然會高興,但當然也會有失敗的時候,我們就會和他檢討,讓他有面對失敗的心態。筆者想,就是這份成功感,讓我們的下一代自發地去參與、嘗試。

 

又以打乒乓球為例,因為家人的一次教會旅行中,孩子在營地跟爺爺玩過乒乓球,於是又嚷著要學。當然,筆者也沒有一口答應,只買了一雙乒乓球拍跟他在公園「切磋」一番。到真正讓他學習時,他很用功,學了幾個月,終於可以跟教練搓近2 板,成績算是不俗吧?

 

學習發自興趣 提升自信

 

所有的學習都發自興趣,不是更好嗎?這是筆者的理念。

 

筆者明白幼稚園要面試,但「訓練」方式卻大相徑庭。筆者也有舉辦面試班和適應班,而且成功入讀名校的學生也不少(近76 %受訪學生能考入全港首50名幼稚園或重點學校/國際學校),但用的卻是活動及遊戲,令孩子開心之餘,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。

 

我們都愛下一代,家長忍心將他鍛練成為考試機器嗎?

 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學習和熏陶藝術真的這麼重要嗎?

撰文:Pario Arts李素貞主任

 

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,接觸到不少家長為孩子選擇一些「速戰速決」、短期內有成果的課程或課外活動,可以說是有點功利主義。相反,他們較為輕視非功利、追求美學的課程或課外活動。一般最能吸引家長關注的是子女能否參與比賽、有沒有檢定評級或成果是否顯著的學科或才藝班。

 

藝術教育對小朋友有長遠影響

 

筆者深深認為,在功利主義的教育制度下,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態度上會存著極深遠的影響。

 

藝術教育是獨特和美麗,而且是富於創造性的。孩子們不僅是學習藝術的理論和技巧,在過程中還會刺激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。長遠來說,藝術教育對小朋友的言談舉止,甚至是學習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從生活裡接觸藝術

 

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藝術。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美麗的東西,如豐富的情感、不同的品味、獨有的感覺和視覺上的享受,凡此種種都能讓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有著舒泰的心境,亦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繽紛和樂趣,更能發掘出恬靜美的可貴。

 

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重視子女的想法

 

事實上,不論是智能教育或是重視培養美學的藝術教育,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陪伴和支持。如果您想養成孩子具有藝術涵養,就應該明白藝術教育要由自己做起,尤其是要懂得聆聽、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,包容孩子表達創意的方式,子女在幼兒階段就會很容易地養成美學氣質。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
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 

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,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,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,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,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。但是,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,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,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,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。

 

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

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,是培養情緒智商(EQ)的重要環節。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,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,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,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。

 

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?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,秘訣就是「不用反籐條,也不用蝦條」,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,也不常使用獎品,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,培養出孩子的耐性、等候的能力等等。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:

 

例一: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,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,便立即吃甚麼。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,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;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,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。如是者,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。

 

例二: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,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,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、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,要求子女耐心等待。

例三: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,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,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,喝一杯清水,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,才可以開電視。

 

例四: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,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,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,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,才可按掣。

 

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

以上只是一些例子,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「拖字訣」,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,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。父母要注意的是,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,必須言出必行,無論子女撒嬌也好、發脾氣也好、哭也好、大叫也好,都要堅持著「拖」的原則;另外,父母也要注意要「有口齒」,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。

 

另外,當子女提出要求時,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,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(EQ),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(IQ)。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,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,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!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再富不能富孩子

撰文:國際資優潛能研發教育機構課程總監關顯彬

 

家庭是孩子出生後最先接觸的環境,也是影響孩子性格最早的地方。每個父母的個性特點、教養觀念及方式,對兒女的健康成長起着決定性的作用。父母如何讓孩子理解金錢與自己成長的關係呢?

 

西方崇尚「再富不能富孩子」

 

在這一點上,西方父母的做法頗值得中國父母借鑒,當中與我們中國人教子所說的「再窮不能窮孩子」截然不同,西方人崇尚的是「再富不能富孩子」。他們很早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,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。即使很富有的家庭,父母通常也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,並鼓勵孩子自己去打工賺錢,從而讓孩子明白要獲得金錢並不是輕而易舉的,有價值的財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,這個過程給孩子學到的東西遠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。當然筆者不是鼓勵小朋友放棄學業去找工作,而是讓他們從小明白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的基本概念。

個案分享︰兒子賣小工藝品  幫補家計

 

兩年前,筆者曾經聽過一個發生於中國內地的真人真事,志滿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,與其他父母一樣,他們希望孩子將來成才,考上大學,於是每天努力加班工作。豈料十歲那年,爸爸在加夜班時發生工業意外,左眼失明,左腳也斷了,以後再無法工作,媽媽因此而病倒了。那時候,志滿明白現在只有他一人可以全力擔起家庭的責任,他毅然向同學借來 50 元,放學後走到批發市場賣小工藝品,沒想到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,今天輪到自己身上,竟然變得那麼艱難。從第一天沒有生意,直到一個月後,他才賺到 80 元。他用了 35 元買了一枝柺杖送給爸爸,又用了 23 元買一本嚮往已久的圖書,手不釋卷。爸爸看見了,只見他的嘴角不停地顫抖,眼角流出淚來。從此,他自食其力完成了學業,並用自己的勞力贏得了別人的尊重,爸爸也感到驕傲,老師和同學們對他都很欽佩,終於他成為當地有名的醫師了﹗

 

不依賴物質  應用雙手創造財富

 

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,已經給父母寵壞了。為了他們能健康成長,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及勤勞奮鬥的精神,不要在物質上過分縱容,要讓他們明白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才是屬於自己的財富呢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