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競爭會找上我?不要把孩子鍛練成考試機器

撰文: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

 

筆者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已有一段時間,發現坊間不少機構和父母的價值觀已經扭曲,受苦的卻是下一代。同時,筆者亦明白父母所承受的壓力,因為坊間的競爭也許太大了。

 

筆者的教育理念,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。小兒的興趣班絕對不少,也有參與公開的比賽,但全都是他自發參加的。我沒有強迫他學習,我做的只是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事物,從「玩」的角度去讓他感興趣。當然,不是每一件讓他接觸的事,他都會有興趣,但也不要緊,世上好玩的事頗多呢!

 

以學琴為例,有一次他走到家中附近一間琴行裡面試玩,從此就愛上了彈鋼琴,然後嚷著要學。可是筆者沒有立即讓他學,而是讓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,讓他肯定了再學。雖然他已經學了超過一年,但連一級也沒有考。因為筆者認為他的興趣不至於能應付考試的壓力,亦不想令他對音樂失去興趣。

 

以普通話朗誦比賽為例,在小兒唸K1時,老師挑選同學參加比賽,他回家後表示雖然也想參加,但老師沒有選中他。媽媽對他說:「如果你想參加,你要自己告訴老師呀!」K2時情況一樣,他回家後也有告訴我們,我們的回答也是一致的。到了K3時,老師又再挑選同學出賽,也是沒他的份兒(老師一般都不選父母都說廣東話的同學)。可是,這次他舉手了,還大大聲的說:「老師,我都會說普通話呢!」於是老師要他在班上說幾句,便成功入圍了。自此,他樂於參加比賽,拿到了獎牌他固然會高興,但當然也會有失敗的時候,我們就會和他檢討,讓他有面對失敗的心態。筆者想,就是這份成功感,讓我們的下一代自發地去參與、嘗試。

 

又以打乒乓球為例,因為家人的一次教會旅行中,孩子在營地跟爺爺玩過乒乓球,於是又嚷著要學。當然,筆者也沒有一口答應,只買了一雙乒乓球拍跟他在公園「切磋」一番。到真正讓他學習時,他很用功,學了幾個月,終於可以跟教練搓近2 板,成績算是不俗吧?

 

學習發自興趣 提升自信

 

所有的學習都發自興趣,不是更好嗎?這是筆者的理念。

 

筆者明白幼稚園要面試,但「訓練」方式卻大相徑庭。筆者也有舉辦面試班和適應班,而且成功入讀名校的學生也不少(近76 %受訪學生能考入全港首50名幼稚園或重點學校/國際學校),但用的卻是活動及遊戲,令孩子開心之餘,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。

 

我們都愛下一代,家長忍心將他鍛練成為考試機器嗎?

 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學習和熏陶藝術真的這麼重要嗎?

撰文:Pario Arts李素貞主任

 

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,接觸到不少家長為孩子選擇一些「速戰速決」、短期內有成果的課程或課外活動,可以說是有點功利主義。相反,他們較為輕視非功利、追求美學的課程或課外活動。一般最能吸引家長關注的是子女能否參與比賽、有沒有檢定評級或成果是否顯著的學科或才藝班。

 

藝術教育對小朋友有長遠影響

 

筆者深深認為,在功利主義的教育制度下,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態度上會存著極深遠的影響。

 

藝術教育是獨特和美麗,而且是富於創造性的。孩子們不僅是學習藝術的理論和技巧,在過程中還會刺激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。長遠來說,藝術教育對小朋友的言談舉止,甚至是學習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從生活裡接觸藝術

 

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藝術。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美麗的東西,如豐富的情感、不同的品味、獨有的感覺和視覺上的享受,凡此種種都能讓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有著舒泰的心境,亦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繽紛和樂趣,更能發掘出恬靜美的可貴。

 

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重視子女的想法

 

事實上,不論是智能教育或是重視培養美學的藝術教育,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陪伴和支持。如果您想養成孩子具有藝術涵養,就應該明白藝術教育要由自己做起,尤其是要懂得聆聽、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,包容孩子表達創意的方式,子女在幼兒階段就會很容易地養成美學氣質。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
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 

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,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,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,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,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。但是,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,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,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,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。

 

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

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,是培養情緒智商(EQ)的重要環節。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,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,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,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。

 

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?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,秘訣就是「不用反籐條,也不用蝦條」,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,也不常使用獎品,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,培養出孩子的耐性、等候的能力等等。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:

 

例一: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,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,便立即吃甚麼。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,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;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,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。如是者,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。

 

例二: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,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,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、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,要求子女耐心等待。

例三: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,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,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,喝一杯清水,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,才可以開電視。

 

例四: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,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,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,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,才可按掣。

 

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

以上只是一些例子,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「拖字訣」,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,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。父母要注意的是,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,必須言出必行,無論子女撒嬌也好、發脾氣也好、哭也好、大叫也好,都要堅持著「拖」的原則;另外,父母也要注意要「有口齒」,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。

 

另外,當子女提出要求時,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,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(EQ),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(IQ)。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,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,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!

分類
認識兒童發展

再富不能富孩子

撰文:國際資優潛能研發教育機構課程總監關顯彬

 

家庭是孩子出生後最先接觸的環境,也是影響孩子性格最早的地方。每個父母的個性特點、教養觀念及方式,對兒女的健康成長起着決定性的作用。父母如何讓孩子理解金錢與自己成長的關係呢?

 

西方崇尚「再富不能富孩子」

 

在這一點上,西方父母的做法頗值得中國父母借鑒,當中與我們中國人教子所說的「再窮不能窮孩子」截然不同,西方人崇尚的是「再富不能富孩子」。他們很早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,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的。即使很富有的家庭,父母通常也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,並鼓勵孩子自己去打工賺錢,從而讓孩子明白要獲得金錢並不是輕而易舉的,有價值的財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,這個過程給孩子學到的東西遠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。當然筆者不是鼓勵小朋友放棄學業去找工作,而是讓他們從小明白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的基本概念。

個案分享︰兒子賣小工藝品  幫補家計

 

兩年前,筆者曾經聽過一個發生於中國內地的真人真事,志滿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,與其他父母一樣,他們希望孩子將來成才,考上大學,於是每天努力加班工作。豈料十歲那年,爸爸在加夜班時發生工業意外,左眼失明,左腳也斷了,以後再無法工作,媽媽因此而病倒了。那時候,志滿明白現在只有他一人可以全力擔起家庭的責任,他毅然向同學借來 50 元,放學後走到批發市場賣小工藝品,沒想到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,今天輪到自己身上,竟然變得那麼艱難。從第一天沒有生意,直到一個月後,他才賺到 80 元。他用了 35 元買了一枝柺杖送給爸爸,又用了 23 元買一本嚮往已久的圖書,手不釋卷。爸爸看見了,只見他的嘴角不停地顫抖,眼角流出淚來。從此,他自食其力完成了學業,並用自己的勞力贏得了別人的尊重,爸爸也感到驕傲,老師和同學們對他都很欽佩,終於他成為當地有名的醫師了﹗

 

不依賴物質  應用雙手創造財富

 

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,已經給父母寵壞了。為了他們能健康成長,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及勤勞奮鬥的精神,不要在物質上過分縱容,要讓他們明白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才是屬於自己的財富呢﹗